糖心视频vlog女主都叫什么:糖心vlog免费观看-阿尔茨海默病手术被叫停,医学探索为何需要“暂停键”?

频道:商业 日期: 浏览:1

7月8日,国家卫健委网站发布通知,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LVA)”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同时禁止将“空肠回肠吻合术”应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

关于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通知称,有个别医疗机构开展“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组织专家对该技术进行评估,评估认为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症及禁忌症尚不明确,安全性、有效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撑。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决定禁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

通知表示,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停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并做好有关患者的随访服务等工作。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近1200万,但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疾病的危害不仅在于患者认知功能的渐进性衰退,更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冲击。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一治疗按下“暂停键”的决定在医患群体中引发了广泛关注,患者家庭对新疗法的渴望与医疗技术规范之间的矛盾在这一通知中显现。部分进行过手术的患者家属反映患者在手术后症状有所改善,一些患者家属也持续保持谨慎态度。一些医学专家认为,现在手术仍处于探索阶段,远未达到“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程度,需要严格规范研究流程。

有患者家属表示手术治疗后有所缓解

今年6月,家在辽宁的王女士选择了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家人做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家属群里,她分享了患者的手术流程与术后精神状态的改善。

王女士的父亲在2019年被确诊阿尔茨海默病中期。近一年病程发展很快,手术前已经不认识家人,无法有效沟通,情绪不稳定,生活完全依赖他人照顾。

2019年开始,他们选择了药物治疗。到2023年夏天,王女士关注到杭州有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的信息。“但家在沈阳,要去杭州治疗难度很大,而且这家医院是私立医院,不能走医保,要自费二十万+的治疗费用,可借鉴的病例还较少,对手术的真实性知之甚少,就想再等等后续考证信息。这一等就是两年,这两年病情发展得很快,2023年秋天就不认识家人了。”

手术后,王女士观察到一些积极变化:“术后第八天,伤口愈合良好。手术前走路已经前倾弯腰曲背,不敢迈步,术后第二天早上就撤掉尿管、氧气管、监护仪器等设备,可以下地行走后步态自然,胸和腰明显挺起,眼睛有光,面部表情丰富起来了。”

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数据,我国目前患病人数超1500万,预计2050年将突破4000万。患者从轻度记忆减退发展至完全丧失生活能力,平均病程8-10年。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逐渐失去自理能力,需要长期照护,照护者往往也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与身心考验。

当前,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手段仍十分有限。药物治疗只能延缓病情进展,无法逆转或根治。非药物干预如认知训练、音乐疗法等,仅能辅助改善生活质量,无法阻止病程恶化。这种“无药可治”的困境,让患者家庭对任何新疗法都抱有强烈期待。

“做这个手术也没有很高的期望值,阿尔茨海默病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眼见着病情加重感到很无奈,有一线希望也不愿放弃,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态度去治疗的,如果病情不发展就非常满足了。”王女士说,近两年的照顾已经让她苦不堪言、力不从心了。“感觉现在的表现像一年前的状态,能够恢复到什么程度有待后期观察。”

当然,并非所有患者家属都对这种手术持乐观态度。也有患者家属表示,一直在关注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但看到很多专家的质疑和风险提示后,决定暂时观望。“毕竟,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需要谨慎,我们不想让家人冒险。”

专家:手术仍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公开信息显示,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顽固性淋巴水肿等;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的静脉进行吻合的手术。

原本用于改善淋巴循环障碍,近年被尝试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理论机制为通过手术将颈部深层淋巴管或淋巴结与邻近静脉吻合,改善脑内淋巴循环,促进β-淀粉样蛋白等代谢废物清除,从而延缓认知功能衰退。

近年来,国内多家医疗机构开始使用该手术进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包括公立三甲医院和部分非公立医疗机构,费用从数万元至20万元不等。王女士表示,他为家人进行的手术费用经医保报销后自付约3万元,相比私立医院的高昂费用更易接受。但她也坦言,长期疗效仍需观察,同期手术的病友反馈不一。

为何这一手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上被踩下“急刹车”?国家卫健委在通知中指出,该技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尚缺乏相关临床前研究的直接证据,该技术处于临床研究早期探索阶段,适应证及禁忌证尚不明确,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一位北京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专家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治愈方法。虽然部分患者术后短期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改善,但这种改善是否可持续、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仍需进一步验证。此外,手术可能涉及复杂的血管和淋巴系统操作,稍有不慎可能导致出血、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可能加重部分患者的认知障碍。

上述专家表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生活方式干预。目前的手术技术尚未成熟,患者和家属应谨慎选择。专家指出,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临床应用,需经过反复地探索和试验。“现在手术仍处于探索阶段,远未达到治愈阿尔茨海默病的程度。”

在患者家属群里,澎湃新闻注意到,有家属在得知手术被叫停后提到,虽然手术效果尚未完全显现,但也理解这个决定。“谁都不希望因为不成熟的技术而受到伤害。”

也有患者家属表示,手术被叫停让他们不再犹豫。“虽然我们之前对这种手术抱有希望,但现在我们会寻找其他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会关注以后的研究进展。”

虽然暂停了手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但并不意味着对手术治疗探索的停滞。通知提到,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督促辖区内医疗机构停止将“颈深淋巴管/结—静脉吻合术”应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并做好有关患者的随访服务等工作。同时,在该技术具备充分相关临床前研究证据后,指导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加强临床研究设计,在伦理委员会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规范开展临床研究。

“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学证据支持这一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够得到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关怀。”上述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