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拿什么吸引优质内容创作?好故事与一座城,是“双向奔赴”,也在“互相托举”

频道:旅游 日期: 浏览:1

吃一顿美食,看一部好剧,逛一场展览,你会不会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这些美好?

当互联网已成为主要传播方式,各大平台上丰富而真实的优质内容创作,既表达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坚持,更展示着城市形象、书写下万家灯火。

在上海,从来不缺好故事,也从来不缺美好的故事表达

更多坚持与热爱

周末的新场古镇,夕阳西下,余音绕梁。

沿着人声鼎沸的老街,走进浦东派琵琶馆,十多位青年演奏家以琵琶、古琴、二胡、笙箫为乐,演绎着一场让非遗“活”起来的夏日音乐会。

一个有趣又常见的细节,观众中几乎一半以上或举着手机、或拿着相机。演出结束30分钟后,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已经能看到古镇与民乐的交融与互动。

这样的传播方式,早已不陌生。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特别邀请了十多位国际影人漫步水乡古镇。第一次来上海的匈牙利导演巴林特·茨姆勒,在古镇听评弹、品香茗、做香囊,连续按下相机快门,“我要把这些照片都发到我的Instagram上,古老、传统与新潮并行,上海是‘悄声沸腾’之地。”。

对新场镇党委书记蔡笑峰来说,这些都是绝佳的展示机会,“我们需要让古镇的魅力走出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那也是借着这些活动和传播方式,在新场向世界讲好上海故事、中国故事。”

同样是这个周末,小红书博主“魔都戏剧”又一连在亚洲大厦里打卡了多场音乐剧。所在的环人民广场演艺集聚区里,各种沉浸式小剧场、演艺新空间扎堆,一场演出或许就会给她一个新的灵感,创作一篇好的内容。

在小红书主页上,“魔都戏剧”自称是一个天天在剧场的博主,现有粉丝9000多人,她笑称,“实在不算多,还得再努力”。翻看她的所有笔记,有剧目介绍、有主演专访、还有周边展示,“我的愿望是看遍所有好剧好演出。在上海,真的有看不完的演出,太幸福了!每次写完笔记,还会有很多同道中人来和我一起讨论,又有意义。”

在上海丰富的场景里,创作好内容;再从好内容里,读懂上海、看好上海。如今,小红书上有超过1亿普通用户分享内容,超过50%的用户为“95后”,35%为“00后”,截至2024年底,小红书App月活用户数量突破3.5亿。

B站数据显示,百大UP主有超30%扎根上海,且绝大部分是“95后”“00后”们。他们是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批“数字原住民”,生活习惯、消费决策的每一个环节都深度依赖社交平台,也由此有了对“好内容”的热爱与坚持。

从这个角度来讲,上海独特的城市基因,既领风气之先,又开放包容,它成就了B站和小红书这样的创作者集聚的产业生态,也塑造了上海独一无二、海纳百川的创作生态。内容、平台、场景、城市,还有无数热爱这座城的人,始终都在“双向奔赴”。

更多赋能与支持

向全球创作者发出邀约,上海诚意满满,这是“双向奔赴”后的“互相托举”。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看来,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还有人才、政策、氛围,都是打造优质内容、传播生态的必备土壤。

上海,从来都是传播重镇。多年来,传统媒体的成长与转型,媒体融合中的大胆创新,都可圈可点。再加上迅速发展起来的B站、小红书,甚至美团、游戏公司等,都是数字化平台的代表。周葆华还特别提到,互联网内容创作也需要新质生产力、这是科技上的技术赋能,“比如上海的人工智能产业,模速空间的大模型,接下来还有人工智能大会,包括海派文化、媒体的变革和融合,新兴互联网和数字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构成了一个能够更好发展的基础环境。”

刚刚启用的杨浦区“V聚场”,每天都要接待好几批网红达人。一楼是综合服务大厅,可以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楼、三楼打造多个特色场景,集办公、培训、直播等多功能于一体,配置专业摄影棚、配音室、特效制作中心等共享设施。

B站up主“上海小马哥”,是一名普通的上海80后土著,喜欢用沪语演绎一个个精彩的上海场景,“其实我们这些博主是会互动的,就是共创之类的。原先如果大家不在一起,要约个时间还要找个地方,其实是比较麻烦的。那现在这里就很方便,它有不同主题的直播间,我们在里面就可以去拍一个视频,或者去做一场共同合作的直播,更多的联动。”

黄浦区九江路上的外滩FTC也即将启用,依托小红书平台,致力于打造符合区域产业特色,集趣味性、潮流性与创造力于一体的互联网内容生态圈,吸引优质内容创作机构与潜力创作者。

赋能的不仅是物理空间,更有着特色场景中展现出的强大活力。比如,杨浦区的二次元经济已不仅是产品零售、商业模式的一枝独秀,更是产业联动的“一树繁花”,B站上很多优质内容的创作者,本身也与“二次元”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兴趣、直播、消费都在成为生态的一部分,也在促进数实融合、跨界联名、破壁联动,完善服务配套生态、推进商业产业联动。

外滩FTC位于九江路上的古象大楼,本身也是一个天然的文旅场景,外滩沿线每一栋老建筑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既为“好内容”搜集最佳素材,也为创作者提供灵感和便利。

当然,无论是哪个细分领域,创作都需要长期主义的积累,都需要创作者和用户、和社会有充分的互动,然后才能心无旁骛地创作出有价值、有影响力、更有传播力的好内容。周葆华特别提到,整个社会环境的营造和滋润,打造一个有利于创作者们成长、更激发活力的宽松氛围,让好内容能够自然生长,这是从政策层面乃至社会层面要去共同托举的。

每一天,上海都有新故事发生,都值得被记录、被传播。在外滩FTC门前,有一个特别的蓝色邮筒,这几天,许多眼下还是社交平台的“素人”都会特地来写张明信片,投进邮筒中,他们相信——在优质内容创作这个蓝海赛道,未来或许就会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