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V聚场’,这个‘V’字,我觉得它至少有五层含义——是网络大V、是愿景 (Vision)、是虚拟 (Virtual)、是活力 (Vibrant)、是胜利 (Victory)。”7月17日上午,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杨浦片区建设正式“杨”帆启航,UP主籽岷谈及个人感想时说道,这是一个用全新的⽅式,讲好上海故事,“再出发”的契机。
7月15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推出《上海市关于支持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若干举措》(以下简称“沪九条”),明确了促进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9条扶持政策。“沪九条”的出台,远不止于短期创作激励,更体现了上海将分散的个体才华转化为产业合力的决心。

V聚场。杨浦区供图
起点:让人才集聚并自由生长
出发点“V聚场”,位于淞沪路338号创智天地6号楼。“籽岷”、“G僧东”、“滤镜粉碎机”、“不会刷题的吴姥姥”……这些经常在内容平台推荐区首页展示的UP主,如今都已入驻“V聚场”。
“把内容创作者们聚集在一起,UP主们面对面交流能擦出更多创意的火花,更有增加合作机会的可能。”在UP主“滤镜粉碎机”毕珩看来,入驻的好处不言而喻。
在上海,越来越多优质内容创作者、互联网平台集聚而来,与城市发展同向而行。“沪九条”中,亦明确了要推动形成创作主体云集、产业链条畅通、政策体系健全、配套服务完善、优质内容涌现的友好型生态。
“‘V聚场’只是一个起点,通过孵化各类创作者,让他们安心去创作。相比流量、粉丝量,我们更关注内容的质量。我们相信,透过‘V聚场’,杨浦能成长出更多大V。”杨浦区发改委副主任张庆宁表示。
B站数据显示,百大UP主有超30%扎根上海、近400万创作者在此挥洒才华,展现出内容生态的强大生命力。为营造自由的创作环境,上海支持黄浦区、杨浦区建设在全球范围具有影响力、引领力的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并推动全市地标景区、文博场馆、特色街区等场景资源向创作者开放。
在毕珩看来,今后聚集区内可能会有更多的场景被带动进来提供支持,聚集区外也能提高整个社会对内容创作的包容度及支持度,让创作环境更具活力。
正如“V聚场”外墙上的slogan,“上海,一切皆有可能”。“沪九条”的深层价值,正在于铺好了一层“政策精准度+生态完整性”的生态土壤,让更多人才集聚并自由生长,让创作的灵感、活力迸发。

UP主解锁入驻专属礼。杨浦区供图
双向奔赴:有机会,也有确定性与归属感
“用AI和游戏,创造一个美好的数字世界,这正是我的赛道。”籽岷告诉记者。而将各类创作内容,通过虚拟的数字技术,变成打动人的⽂化故事,并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落,是创作者们的拿手好戏。
作为上海创新浓度最高、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杨浦在线文娱产业正蓬勃生长。2024年,杨浦区在线文娱产业链规模超过800亿元,已成为杨浦经济动能转换中重要一环。在这过程中,杨浦涌现了声网、所思科技等技术型公司,为直播、短视频、虚拟偶像等新业态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这种“平台+技术”的双重赋能,让大V们在内容创作、互动体验和商业化探索上拥有更多可能性。
“V聚场”周边众多文化科技类企业集聚,自然会带给内容创作者们更多机会。就如准备入驻的“上海小马哥”所言,“虽然目前还未对接到具体的合作项目,但我觉得能有更多的机会总是好事。”
“沪九条”一公布,不少内容创作者就关注到其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及“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的部分。对他们而言,这意味着确定性与归属感。
“能落户,是上海对于内容创作者的尊重和认可。”面对记者采访时,UP主“滤镜粉碎机”毕珩特意向记者强调,“这关乎我在做职业规划和个人打算时,是把上海当作中转站还是最后的落脚点。”
“获评第十六届上海市大众科学传播新锐人物,意味着我的作品不但被粉丝看见,更是被这座城市认可。”“不刷题的吴姥姥”团队负责人任咪咪认为,这是对四年前只身从北京转战上海的自己,最好的回应。
精准靶向创作者们的需求,回应他们的所想所愿,通过实实在在的举措落地,正是“沪九条”出台的意义。可以说,给内容创作者们雪中送炭,让他们能心无旁骛投身创作,是上海与优质内容创作者的双向奔赴。而创作者们自身书写的故事,正在上海延续。